Search


#舊站復活社區能否再興?
#全台唯一復古地下站:通車後再訪三塊厝站
  • Share this:


#舊站復活社區能否再興?
#全台唯一復古地下站:通車後再訪三塊厝站
文:三民惟新 陳柏惟

今天地下化車站介紹回到我們三民區,三民區身為全市人口第二多的區,但在鐵路地下化與輕軌完成前,卻只有兩個捷運站。

鐵路地下化後,在高雄車站以外,三民先增加了三塊厝、民族、科工館、正義四個通勤站。

我們先前就提出:每一個站區都該有其開發特色,例如高雄車站要成為重振老城區的商業核心;民族-科工兩站協同社宅開發,成為全齡友善的優質社區;正義結合捷運黃線,成為東三民和文山特區轉運門戶。

而三塊厝,我們希望能重振過去「打狗第二大站」、「第一大衛星城市」的發展,結合古蹟站體、三鳳中街到幸福川,成為喚起歷史記憶的住商混合社區。

在通車前的兩個月,我提出了:1. 真捷運化 2. 結合在地文史 3. 提升生活品質三項重點,通車後我們就來一一檢視吧:

1. #我們要真捷運化:我們提過多次,在首波班表中,三塊厝每天僅有43班車,平均半小時一班。這個問題台鐵也做出回應,表示目前仍在評估通勤站運量,將納入民眾意見,後續檢討增班因應,預計通車1個月檢討。

單就台中、台北經驗,線路容量應可允許區間車每日再增10~20班,更進一步的增班,除了列車數量與駕駛人力,則還需要檢討閉塞區間與號誌標準,我們希望選戰時不要只開「地下化延伸」這種效益不高的支票,而是應要求看不到的「機電升級」和「運輸效率」!

另外通車後首日,三民幾個通勤站仍有煙塵彌漫、PIDS旅客資訊系統錯亂等問題,雖然台鐵通車前置作業符合標準,但和捷運不同的是,台鐵並不像捷運通車前要求「試運轉」,也就是以實際營運班次連續運行七天的壓力測試,而是讓列車跑過沒問題就算數。沒有壓力測試下,出更多問題是可預見的,這點希望台鐵能儘速改善!

2.#我們要結合在地文史:

三塊厝庄的歷史可回溯到明鄭時期,三塊厝站也已有近百年歷史,然而,雖然鐵改局有心將出口興建為仿木造建築,但在站內標示、指標上,缺乏周邊景點、文化的資訊。

通車後我們實際造訪,新舊車站隔著道路相望,頗富意義,然而舊車站被木柵欄封起,乘客無從參觀,新站也沒有相關資訊。雖然用心將車站出口做成復古風,但乘客不知所以然,讓美意大打折扣。

我們先前介紹過,橫濱港未來,在馬車道駅和日本大通駅均結合了老建築語彙,並將被拆除老建築的壁畫、構件移入站內保存。柏林地鐵Märkisches博物館站,就把地鐵的歷史呈現在壁畫與內裝上,和站外呈現城市歷史的博物館巧妙呼應。目前三塊厝新站體在站內和整體站區的意象上,呈現更多文史細節,應該不是困難的事!

3.#我們要好社區好生活:

通車後實際走訪三塊厝站,站區以北的新建大樓群,和站區以南的舊社區形成截然不同的兩種風貌。未來地下化園道完成後,結合舊車站周邊的廣場,應該可以做為社區人群活動的重要場域,並串聯新舊社區。

我認為,市府不需要刻意對車站站房做過多的「創意」修飾,應該盡快規劃開放目前被圍起的站房,讓部分空間留給居民、學生來想像,周邊廣場更可引入參與式預算以及假日市集等不同規劃,讓廣場能做局部改善,活動樣貌更有更多可能。 並且能把人潮往南引導,強化三鳳中街的商業機能。

另外,在園道完成前,目前的聯外道路為臨時道路,並未有聯外公車或C-bike等接駁機能,應持續改善。

整體而言,我們在通車前猜測到的很多問題,果然都沒有改善!希望新通勤站能在強化運輸能力與改善環境後,讓「三塊厝庄」這個曾經繁華僅次於哈瑪星一帶的重要聚落,也找回歷史與榮光!


Tags:

About author
《高雄好過日》協會,為 2016 年 3 月在高雄發起的青年組織,並於 2017 年 6 月 18 日正式登記成為協會。好過日成員們來自高雄各個地區、有著不同的職業及成長背景。   《高雄好過日》希望高雄「過好日」之前,必須先要「好過日」。協會以「城市想像」與「在地實踐」為兩大主軸,融入「公眾參與」、「永續發展」、「社會自由」等核心概念,用在地視角談高雄議題,從外國工業城市轉型尋找高雄可行的出路,並致力成為民間與政府的對話平台。​
《高雄好過日》協會,2016 年在高雄發起的青年組織, 2017 年 6 月 18 日正式登記為協會。 定期定額捐款:https://pse.is/EMGGJ
View all posts